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会议上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

注意:南北分化不等于南北差距!!!!

南北差距是老问题,但是南北分化(差距拉大)是新时期出现的新现象。

1. 修改版本

20220629:v5.3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12.6社会基础设施的领土性】

资本主义社会中为生产生活提供支撑的社会基础设施并不是一夜之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深度和稳定性,否则是无效的。它们还具有地理差异性。回答如何是这样的,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回答为什么一直这样,是由于有强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中运作。(611)

通过向资本收税,可以为社会基础设施提供支持,从而会以有效需求的形式回归资本。(614)……剩余价值生产的社会条件的改善可能会产生重要的长期影响【例子:医保】教育、道德裁判、法律权利、镇压】……社会基础设施这个环节在资本流通的总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尽管这类价值流动本身并不产生剩余价值,它们仅仅强化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615)……社会条件的改善往往需要酝酿较长的时间,在一段期间持续吸收价值,随后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利益。这使得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了吸收剩余的理想场地——这些剩余来自资本的过度积累——由此就可以拖延价值丧失,因为有效需求在投资的时期是不会减少的。……所以国家要有合适的财政管理,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积累过程造就稳定的前景。(616)

社会基础设施的特征:(616-617)

  • 两难:提高剩余价值生产,加剧过度积累;没有导致增长,则为非生产性投资
  • 不会在使用中老化,而是像土壤肥力的改良一样是可再生的:科学知识、法制建设、管理和行政

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平均的地理发展,归根结底是在资本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在一个历史时期按照资本要求创造出来的社会基础设施,未必能满足下一个历史阶段资本的要求,新的需求要求新的社会基础设施被生产出来,这往往给资本带来了巨大的成本,社会基础设施在地理上的周期性的结构转换往往伴随着危机。(618)

税收的意义:国家可通过配置税收以便维护和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国家出手的意义有二:其一在于个别资本家无法合理做到一些事情(个体非理性),其二在于阶级斗争需要国家机器的调解(和事佬)。国债是其重要手段,但为了偿还债务,国家之间被迫要相互竞争,以使自己提供的社会基础设施条件对资本更有吸引力。否则国家将遭受价值丧失的代价。(620,该说法更适用于中国地方政府的GDP锦标赛分析)(620)

【第13章】剩余价值在一定区域内被生产出来,那么生产技术、分配结构、消费的方式和形式,劳动力的价值、数量和性质,以及所有必要的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必须在区域之内提前准备好。(《资本的限度》637)

20220412 v5.0

题目可以醒目一点,南北增速差距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关键的地方在评述的时候要设问。为什么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文化,2010年之前没有出现南北增速差距?为什么

引言之前这段想干嘛,直接引用总书记就开篇了。

我不是反复说了吗,这套东西是2000年之后形成的,之前的不一样

articulation【托洛茨基】

第一节梗概

第一段: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变化趋势——从东中西到南北的过程【2000-2010年间快速增长】

第二段:接南北,进一步说南北划分,第三段:基于划分的现状

第四段:设问为什么有12年后有分化现象?……不变,为什么12年后才更加明显?【从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图2),南北经济分化是一个在新常态时期才出现的新现象。2013年~2019年,南方增速稳定高于北方1至1.5个百分点。2020年受疫情冲击南北增速差值有所缩小,但依然达到0.43%。】

设问:

  • 为什么2012年【新常态】才开始分化?
  • 新常态前后,区别变化的与相对稳定的因素?
  • 哪些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面哪种是根本原因?

第五段:简要叙述本文的研究思路

这引发了如下的问题值得考察:为什么南北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哪些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哪些因素是导致分化的深层次原因,哪些只是表象?前后

南北划分(简单)——这种转变引发了下列重要问题:

第二节梗概

第一目:南北经济分化的主流解释——已完成

第二目:评述与反思

哪几点值得反思?

  • 第一段:对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不适用性的批判:仅仅对南北方的某些经济特征进行静态对比,可能只能得出片面、表象的结论,对于背后运行的逻辑缺乏考察。

    • 以上研究从多个视角对南北经济分化的现象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对于捋清区域不平衡发展现状、理解发展趋势、探明形成原因很有借鉴意义。但这些文献给出的解释多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对比南北方的某些经济特征,对于作为外部因素的整体宏观环境的动态过程考察不足,在以下?个方面仍值得商榷。
  • 【产业结构与转型二者的联动:产业结构前提下考察其转型】邓忠奇的研究:资本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久——北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基础决定了对资本拉动依赖性更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从资本拉动型转变为全要素带动型],北方承受的阵痛更为严重。基建、钢铁、船舶、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遭遇了国内外需求疲软的冲击,出现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由于投资的目标行业不同,北方地区的投资拉动效应更明显,这为其2011年开始的资本贡献度大幅下滑埋下隐患。【即便低效的企业退出了,其产业结构依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大了南北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距
    • 产业结构差异或许是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出现南北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业结构高级化减弱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促进北方地区内生增长这一效果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地区的内生增长率
  • 关于产业转型的考察,之前的研究有什么不足?不能拘泥于,转型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视角【正是邓忠奇所缺少的】——同样,考察南北产业结构的差异,未能结合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不能拘泥于产业本身,而忽略了在全国整体的角度考察其形成逻辑,分析其在什么条件下能促进增长,什么时候阻碍?【正是李善同等缺少的】——对比21世纪前10年与12年后的表现

  • 关于创新,不能脱离区域产业和产品谈创新,【上下游创新面临的堵点、实现的路径完全不一样!】结合组织形式谈创新!【已有的意义在于测算了创新能力,但无法解释为什么创新存在差异?】——南北创新不能直接横向对比

  • 关于自然禀赋、文化制度——等长期以来相对稳定?【内生于产业结构,不是外生变量——如何否认其外生性?】

第三目:区域经济分化的一般分析框架

①资本循环如何塑造产业的空间分布【杜欣林硕士论文】

Rolf第2章(2.5节)和第5章考察资本积累过程如何导致跨地理空间的不平衡发展。

【提纲挈领】资本积累过程内在存在着一种固定、运动的辩证关系。与产业分工有啥关系呢?资本作为运动中的价值,具有积聚和集中的趋势,也有在空间之间移动和分散的趋势。 (Harvey 2007; Smith 2010; Massey 1995)——核心(辩证法):资本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流动需要在空间中固定越来越多的有形基础设施。

框架

  • 资本积累的趋势
    • 集聚/集中
      • 史密斯(2010):资本劳动力比率上升,集群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显著提高生产率,在一定区域内共享基础设施和消费市场可以减少非生产性费用。(部门间集聚
      • 竞争带来的积累条件(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组织形式)的普遍化、一般化,消弭了积累的空间障碍和缩小了区域间差距(同部门竞争
      • 资本贬值为资本集中创造条件,促进了资源与社会分工的重新组织( 调节理论第4章:资本贬值是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集中是扩大个别资本利润的手段之一,其影响在于能促进资源与社会分工的重新组织,改造劳动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兼并可以发生在同行业并购,也可垂直整合
    • 分化(分散)
      • 积累的地域性,导致资本在某些地区集聚在其他地区稀缺
      • 过度积累(超过需求承载)导致的恶性竞争降低了利润率,资本逃离(部分原始资本脱离自身,作为新资本发挥作用——考证,资本论中文2版第一卷第23章,第721页)
      • 以下两点可涉及行业的地域分工,尤其是第四点!
      • 生产中心以外的技术变革,推动资本的转移(Storper and Walker 1989, ch 9). [Storper, Michael, and Richard Walker. 1989. 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 Oxford: Blackwell.]
      • 公司组织形式的转变(从股份到跨国公司再到生产网络)和随之而来的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建立(Massey 1995, 2005)。 [Massey, Doreen. 1995.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资本集聚和分化的动力在于对更高利润的追逐,其结果有二:

  • 区域间经济的分化
  • 区域内繁荣和衰落的交替出现——尼尔·史密斯的跷跷板理论

积聚和集中的动力:资本贬值是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集中是扩大个别资本利润的手段之一,其影响在于能促进资源与社会分工的重新组织,改造劳动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调节理论第4章)

  • 空间积聚:但资本的流动需要在空间中固定越来越多的有形基础设施:既包括在新增长地区的生产过程中,如在日益高科技的厂房和设备中,也包括在新旧地区的物流和有形基础设施(机场、公路和铁路)中,而且越来越多。
  • 资本主义竞争推动着技术创新,创新成果在普遍化、成为社会一般生产条件之前,必然会在特定的地点和公司中出现——这增加了资本回报上升的可能性,因为投资收益被集中在某些城市、地区或国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也发现了积聚和集中的趋势。

  • Rolf:积聚和集中增加了资本回报上升的可能性,投资收益日益被集中在特定的区域。
  • 史密斯(2010):资本劳动力比率上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集群效益带来的生产率收益、基础设施的集群、消费市场
  • 调节理论第4章:资本贬值是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集中是扩大个别资本利润的手段之一,其影响在于能促进资源与社会分工的重新组织,改造劳动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多琳·马西

尼尔·史密斯、大卫·哈维

②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

国际分工,国内生产网络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

③以及哪些条件的改变导致区域经济分化【似乎可与②合并】

20211290修改思路

计量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南北分工格局形成(典型事实)

工业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还要考虑价值链,价值分配问题)

  •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变化反映国内需求结构变化
  • 南北方一般加工贸易的变化
  • 工业统计年鉴中未汇报的数据,南北上下游的变迁,500强数据深一步挖掘

参考Domestic Value Chai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ir Linkages with the Global Economy笔记【要明白该文使用的三个指数都有啥用】,其中一条结论是,加入WTO,不仅为沿海也为内陆提供了海外市场(类似的观点还可以延伸至南北的关系)——此外,借鉴该文的测算方法,也可为北方通过南方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一定的证据【可以测算一个指标,该指标为“南北出口中北方增加值的含量!”】。——TiVA的测算与分解。

“区域流出内的进口成分”(“流出流入”代表产品在国内的流动[interregional flow of value],进出口是与海外的关系,这里的考察忽略了区域内的交易,即intraregional trade)

三、模型与解释

  • 纵向一体化模型的汇总与总结

四、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展望(参考三)

1、理论论述

北方或者东北问题不是局部的,是全国的,需要全国范围来考虑

产业地区分布,北方在上游,南方在下游。

2、数据考察

指标:

a利润率=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数据可从《统计年鉴找》

北上南下指标——上游度,维斯特什么指数

验证以下几个问题:

  • 北方利润率与出口的相关度是否很高?
  • 总出口占GDP 的比重与北方利润率之间是否有同步性?
  • 北方的直接出口量同南方对比?动态变化?

b南北方出口各自占总出口比重

c北方在上游产业中所占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与其在下游产业中所占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比较

  • 上游产业的界定?
  • 指标的合理性:固定资本在积累当中的中心地位(马克思、哈维等)

非计量文

第三节,科层体制弊端是针对什么话题的

结论也要改(参照匡晓璐新发展格局政策建议

结论参考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总体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在短期内解决经济循环中突出的矛盾问题,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长期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和供求关系高水平的总体动态均衡。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循环中断的历史经验教训,畅通国内大循环可考虑采取以下路径。

(一)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扩大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2]2020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如期实现全部脱贫。以现行价格计算,农民收入较1978年翻了百倍多。截至2021年初,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3]“三农”工作的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当前,“乡村建成环境”[4]落后是首要突破的瓶颈,以乡村建成环境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着力创造乡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物质基础,保障农村社会主义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变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被动落后局面,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建成环境建设作为长期建设项目,将吸纳大量投资和就业,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能够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创造出有利于农村再生产的社会条件。农村居民是乡村建成环境的建设主体,建设工程将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并促进农村当地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据测算,每亿元建筑业投资完全拉动就业约450人。[5]短期内,新增就业带来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本地餐饮、住宿、零售等服务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将吸引更多农民工回乡回土,通过破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速制造业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缓解“现代城市病”和“乡村空心化”趋势,同时带动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项目支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融合,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

乡村建成环境建设要抓住以下三个重点。第一,抓重点区域。“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以19个城市群为核心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囊括我国70%以上的人口、约85%的GDP,[6]应当利用城市辐射效应,重点在这19个城市群周边开展乡村建成环境建设。第二,抓重点领域。地下管网是保障城市高效运行的“生命线”,能够满足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各种生产生活需要。但截至2016年末,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没有地下管网,[7]未来有巨大的投资空间。第三,抓重点问题。由于分散式基础设施成本较高,[8]开展乡村建成环境建设需要形成集中的长期规模化投资。这意味着,一是要合村并居,以农村居民的利益为核心,遵循村庄演变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保证经营者财务可持续,发挥政府撬动投资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由国有企业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同民营企业协作进行。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期末,政府获取的一半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若按照每年建设8000公里、每公里1.2亿元计,总量约为第一产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持续投资5年可以建成4万公里的农村地下管网,预计满足约5万平方公里综合体的能源需求,相当于惠及500个平均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形成的经济潜能不可限量。[9]在此过程中,必须填补、充实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的村集体组织“统”的职能,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其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构建国内生产网络,适应需求结构的动态多样性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能力。针对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动态需求结构,企业要革新生产技术方式,“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10]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实现上中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构建国内生产网络。

现阶段我国企业仍以“纵向协作、条块分割”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方式为主,技术更新滞后,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借鉴全球生产网络经验,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扩大引入社会资本,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推进社会化大协作,推进制造业企业专业化重组,[11]建立“以我为主”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12]的新型智能化网络化生产组织。国内生产网络建设,在促进国内就业的同时,将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协调共享发展。领头核心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将剥离非核心的生产制造单元,简化业务流程,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专注产品开发设计、关键部件创新、品牌经营和系统集成等,加快创新速度。核心企业对外开放系统标准,争取掌握标准制定权,以便将各层次协作企业纳入生产网络。一部分协作企业专注某一子系统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另一部分采用大规模生产技术方式保证大批量生产,实现专业化和高效率。核心企业利用数字技术集成,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销售等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新的劳动组织和工艺流程集聚整合,迅速适应需求变化,满足标准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中国已经具备构建国内生产网络的条件。构建国内生产网络可以依托城市群、经济带等城市空间组织,利用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结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将核心企业布局在各城市群的中心和副中心城市,利用人才、金融等资源优势形成创新中心,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协作企业迁移到中小城市或有条件的县城,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模块化生产,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各城市群要找准定位,主动开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立产业体系新支柱。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定位,建设供应链配套的工业园区、打通城市群内部的物流交通网络,积极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或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和融资渠道。国内生产网络的远距离组织和协调,需要数字基础设施,我国当前已经具备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基础,未来还将加快建设进度,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等,不断优化国内生产网络的发展生态。[13]

(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靠创新驱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但高新科技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化,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战略举措。

企业是创新主体,“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4]与高校科研院所相比,企业直面市场需求和生产过程,能够通过“干中学”改进生产技术,通过企业间竞争和模仿促进新技术扩散,带来整个技术体系变革。创新过程具有集体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意味着企业要有恒心、重心和决心,制定自主开发战略,融通资金获取财务支持,以及组织协调人力资源。有恒心就是有长期战略眼光,制定技术研发战略纲要,将创新内化为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有重心就是通过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长期持续地为战略性、关键性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财务支持。有决心就是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组织建构整合内外部人力资源,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创造性转化。[15]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要发挥国家和企业的协同分工作用。在战略性和全局紧迫性领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导,发挥政治和资源优势,促进创新参与者自有知识的聚集、整合与创造。在竞争性和局部紧迫性领域,政府引导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和保障,具备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企业创新网络,发挥大企业的支撑作用和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实现创新发展。[16]

不同时代的技术条件、技术知识体系、产品建构和需求体系各不相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也不一致。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功能多元、品质优良的产品需求增加,产品建构的模块化与关键部件的集成化,使企业得以低成本地生产多样化产品。[17]关键部件集成多种功能,规定其他单一功能模块的设计标准和连接方式,是当今制造业创新的重中之重,其开发水平代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关键部件创新是从0到1的过程,研发难度高且不确定性大,要求企业在长期的研发实践中建立关键部件开发平台,将每一代自主研发成果作为平台的一个阶梯,不断试验、改进、再试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累积和利用技术、知识和经验,逐渐提升关键部件性能。具体而言,要明确研发对象,提供研发必备条件;建立积累和利用经验知识的组织机制;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协同创新。[18]

20211119修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同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宁波,当年的GDP不超过大连 的1/5、1/2。如今,大连经济体量 仅仅是深圳的1/4,不到宁波的六成。

一、引言
第一段 写大背景,介绍南北分化的现状
第二段 总结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段 指出已有研究的问题,本文创新点,本文结构

二、理论基础(可参考施佰发的归纳,加入一些发展经济学的,如佩鲁、布罗代尔,参考OneNote笔记)
(一)已有的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英文)

积累过一些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文献,简单归类、整理。重点是评述,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来解释中国南北分化。

卢森堡命题:(《资本积累论》第二十五章 扩大再生产图式的矛盾)——非资本主义成分是资本主义得以存续并不断扩张的基础(前提)

卢森堡指出,《资本论》第二卷当中的扩大再生产图示不足以解释资本积累的实际过程,究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纯资本主义社会”假定,即假定整个社会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卢森堡总结了资本主义消灭非资本主义实现全球扩张的三个历史阶段: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对商品经济的斗争和在世界上为争夺积累条件而斗争。在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终将自掘坟墓限于崩溃。这便是“卢森堡命题”:

  • 指认了非资本主义是资本自我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非资本主义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质性,是其幸存的重要路径。
  • 开启了一种“现实资本主义”分析模式——现实中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是并存的,提供了考察资本主义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世界体系方法。
  • 以资本为核心区分内外,内外都是相对于生产方式而言
  • 资本积累从一开始就是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统一。

“列宁命题”:政治、经济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产物。

卢森堡的后续命题是:即使资本统治了全球,它仍能创造出新的“非”资本主义和不平衡条件实现幸存。列宁的后续命题是:资本主义能以和平的方式将不平衡地理发展再生产下去,不一定就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和灭亡。

Raul Prébisch. (1950).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 Geographical Review.

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

[美]讷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第71-85页。

讷克斯(拉格纳·讷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欠发达国家存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恶性循环。在供给侧,国家陷入“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侧,国家陷入“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恶性循环会限制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破除这一陷阱,必须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纳克斯不同意罗丹以相同投资率进行投资的做法,他主张按照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不同比例来确定各个地区的投资率。

David Harvey.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5, p.61.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UK& Cambridge USA: Basil Blackwell Ltd, 1991, p.86.

Gunnar Myrdal,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London, Duckworth,1957.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基于静态的视角,认为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出现分化。(原文“导致偏离平衡的结果恰恰是发展的理想格局”)经济起步阶段的极化效应会使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距,进而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由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的转移。该理论认为造成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原因是各个地区产业部门的不平衡发展。以中国为例,我国东部地区在开放政策驱动下实现了经济的迅速腾飞,而中西部地区只能集中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少数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关联产业进而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赫希曼认为,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是由过去的不平衡推动的,而发展进而又会导致新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经济保持持续增长需要不平衡来推动,反过来发展过程也必然出现区域经济分化的现象。

[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潘照东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第59页.(第四章 不平衡增长论证)


威廉姆森(1965)虽然也同意各地区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早期不可逾越的阶段,但这种情况会随着经济进入成熟期而逐渐改善。

Williamson, J.G. (1965).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3, 1 - 84.


Barro, R.J. and Sala-i-Martin, X. (1995)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New York.【萨拉-伊-马丁】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自己对理论的补充——创新点。(产业分工与创新)

三、中国何以出现南北分化?(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前没有出现南北分化)

现象:中国经济增速快慢和南北发展是否协同呈现出同步特征——南北分化源自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南北协同发展局面

1-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2-加入WTO,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3-国内产业分工(适应于全球生产网络、对发达国家外包环节进行补充)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与南北分化的形成

第一,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外需疲软,日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限制了外需的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在短期内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冲击了中国的生产和分工体系。【读经济史有感:19世纪中后叶(英国)的危机,都是因为外需骤然减少带来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铁路投资突然不赚钱了。当时英国工业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每次需求冲击都会让英国的工业生产产能过剩、蒙受巨大损失。这也是为何后来英国将印度视为其生命线!

外需疲软——净出口贡献率下降——贸易结构变迁、南北差异——冲击国内生产和分工格局

第二,从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外需地位下降、国内需求日渐重要是中国需求结构嬗变的趋势性大方向。但国内依然存在着生产体系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需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内需地位上升——国内工序错配——下游冲击传递至上游、南递北

  • 国内产业分工与南北协调发展——加入WTO、“北上南下”国内产业分工

四、南北分化的持续性:北方何以相对滞后?

  • 破局在于创新(引谢富胜、王松2019;之前也写过)

(一)产品特征与技术创新

南北技术创新的差距是否内生于分工格局?(上下游创新特征、难度的差别)

  • 创新:

    • 上游——核心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 但产品大的种类很难改变——钢还是钢;

    •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其应用的场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四类(张曙,1999,第193-194页)

    • 下游——创新快、创新点更多元化,崭新的款式、个性化服务以及低廉的价格。

    • 创新有赖于知识,通过网络可共享不同单位和不同地区的智力资源,协同作战,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策略及其管理已经发展成为系统科学,创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创造力,而是成为了可持续发展和可管理的过程。(张曙,1999,第191页)

      创新是以技术创造性成果的生产实现市场实现为基本特征的“技术-经济”过程。……创造发明包括新现象的发现、新的概念、新的原理和理论的形成,以及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发明,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出发点往往不是经济目的。……只有当创造发明转化为社会化商品时,才称为创新。……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它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力量、知识储备、与外界的技术交流以及投资力度和市场环境。(张曙,1999,第192页)

      以位于广东珠海的格力电器为例,它开创了一种“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即通过成立专门的股份制销售公司将区域内多家大型批发商联合在一起,统一渠道、统一市场、统一服务,从而结束了恶性价格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造就了空调行业的龙头企业。(乔洛,2012,第62页)

      乔洛.格力管理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以信息技术行业内的三星和戴尔公司为例,尽管最初二者的研发能力远不及IBM、索尼、西门子等传统行业巨头,但它们能够以购买专利的方式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并通过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不断解决消费者的需求痛点等手段成功打造自身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特别是采用直销模式的戴尔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和销售商(丁兴良,2010,第60页)。

2000年之后,中国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上游或基础工业集中在北方,中下游或者消费品工业集中在南方。在经济高速增长年代,东北地区增长也保持一致的速度。

从复苏来看,南方中下游或消费工业创新能改变产品本身,发掘细分市场,但上游产业创新只能提高效率,产品本身不会变化。上游产业都是大规模生产,科层结构巨大,在市场遇到问题时,出现默顿说的科层结构特有的缺陷,现象上表现为营商环境不好!

(二)组织形式与产品创新

任何组织在根本上都呈现出一种“树状”的层级结构。整个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管理的意义在于处理各任务单元之间的关系,使得各单元的活动保持协调一致,为整体活动提供一个总的框架蓝图(青木昌彦,2001,第101页)。

科层组织具有职员队伍稳定、严格服从两大特征,因而是与基础工业部门最相匹配的生产组织形式。科层组织通过任期保障、养老金、工资增长和常规晋升等制度安排提高职员的忠诚度,确保稳定的职员队伍,进而增进一线工人工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科层制拥有垂直型的决策-执行结构,组织内分工明确,主管人员负总的责任,基层职员的自主性极其有限。下属始终严格遵守纪律和服从上级的命令,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与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高度一致。(默顿,2006,第350页)

为了保证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企业要求职员必须死板遵守“讲究条理,谨慎行事,严守规章”的规则,因而科层制下的工作充满持续的压力和紧张。职员要常年重复常规的工作程序,长此以往被塑造了独特的偏好、期望、辨别力和关注点。对规章遵守的过分追求会进一步延伸至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上,进而导致思想僵化、工作死板等工作作风问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普通职员的个性和创造力(默顿,2006,第347页)。

但在竞争性市场和持续变动的技术条件下,曾经具有效率优势的科层组织让位于水平组织。对于处在下游的南方企业而言,水平组织架构是其组织生产活动的更优解。与更加关注组织内部行动效率的科层制不同,水平组织同样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服务体验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鼓励以产品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水平组织有效整合内部要素,将多种技术背景的工人纳入同一生产过程当中,并基于消费者所需的产品特性划分功能模块,组建若干工作小组分头进行技术攻坚。水平组织的生产活动无法被完全分解为非重叠的任务单元,为了保持相对效率,组织必须持续调整各小组的活动,使之能统一协调并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基层职员和管理层的分工也得以重塑。基层职员被高度授权,经过培训的一线工人拥有更多的机会结合和运用其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当中的问题,且不必要再等待经理的指令就可以自行裁决。管理人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监督工作中的细节问题,转而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关注战略层面的更为重要的问题。这样的安排赋予了生产过程极好的组织弹性,既能提高整个团队实时解决问题和满足客户需要的能力,又能激发具有综合技能的一线工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担当,在市场多变的情况下比科层组织更具技术效率。(奥斯特洛夫,2006)

1-创新要基于一定的组织,在组织中实现技术创新;

2-上游更适应于科层制,下游更适合于水平组织(兼论两种组织的特征——效率为重,强调执行;产品和客户为中心)——前者以自己的工作节奏为中心,后者考虑到客户的体验

3-不同的组织形式,适应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条件。

4-大规模生产下的科层制具有的弊病:对人格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论

注意:南北分化不等于南北差距!!!!

南北差距是老问题,但是南北分化(差距拉大)是新时期出现的新现象。

咋解决,需要全国一盘棋,解决上游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2000年之后,中国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上游或基础工业集中在北方,中下游或者消费品工业集中在南方。在经济高速增长年代,东北地区增长也保持一致的速度。08年之后受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冲击,中国受到了影响。从复苏来看,南方中下游或消费工业创新能改变产品本身,发掘细分市场,但上游产业创新只能提高效率,产品本身不会变化。上游产业都是大规模生产,科层结构巨大,在市场遇到问题时,出现默顿说的科层结构特有的缺陷,现象上表现为营商环境不好!咋解决,需要全国一盘棋,解决上游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20211109修改意见

核心思想是,北方的经济问题不是北方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整体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南北经济增速差距是08年以后出现的,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了国际分工,并在国内形成了南北的产业分工,上下游的布局blabla之类的(大概是产业关系和供给体系)。然后就是你说的创新问题,上游企业只能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来的钢还是钢,而下游的产品创新就比较快,且多样化。体制问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科层制,层级制以效率为主,目标指标执行,还有一个科层制与人格化(这个老师提到了一本书,说自己也写过相关的,具体我不太记得了)

上下游之间原材料供给这方面问题,我和老师讨论了一下,以大豆为例,为什么中国大豆产量很高,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大豆的主要产地在东北,榨油厂多分布于南方。南方的分工体系与国际可以说是接轨程度比较高的,工厂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可以从国外进口(运输成本等更低,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比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便宜很多,从北方往南方只能陆运,毕竟从齐齐哈尔运到天津港的成本就很高了),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很多殖民国家面对的问题,内陆发展不起来,沿海与国际接轨。

20211107部分修改结果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评述

(一)固定资本与不平衡发展

尼尔·史密斯认为,不平衡地理发展既有自然基础,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分工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然条件分化的基础之上,长此以往自然层面的差异性内化为社会劳动分工的基础(尼尔·史密斯,2021,第178-179页)。资本主义继承了基于自然差异的劳动区域分工,但在生产资本推动下,技术革新以及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将区域分工逐步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因为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大都来自先前劳动的产物而非直接取于自然,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原材料距离的远近、企业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交通的便利程度等生产条件因素取代了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区域分工的主要原因。

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主义在地理空间上的持续扩张,资本的扩张要求持续对建成环境进行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建成环境为资本扩张创造了一般生产条件。建成环境一方面保障资本尽可能少受自然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强力杠杆,是资本改造自然、创造积累条件的必要手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成为前提,它使生产条件从属于自己的程度就表现为资本向不动产的转化了。”(马恩全集,第31卷,1998,第140页)作为建成环境的固定资本物化在一定的地理景观之内,历史上对建成环境的投资节奏塑造了地理区域经济分化的模式。这个过程不仅基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之上。

不平衡地理发展是资本流通在空间视域下的外在表现。一方面,资本流通在地理上同时存在的分化和均等趋势是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形成机制(哈维,2017,第638页);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和驻地性(place-specific)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动态演化历程。

其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为生产条件的地理分化趋势提供了原始动力。资本倾向于进驻利润率较高的地方,在这里由利润率引导的单个资本积聚推动着地理的发展,结果造成了利润率高的地区进一步发展以及利润率低的地区不发展。此外,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还造成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集中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资本间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对创新的需求普遍化,同时单个部类内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必然引起相邻部类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新技术扩散至相邻领域、生产力水平的普遍进步意味着生产条件和水平均等化趋势的实现。两类趋势性运动的驱动力来自资本对较高利润率的追求,资本为达到这一目标,会尽己所能周而复始往返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这在地理景观上表现为区域的繁荣与衰落的交替进行。

其二,逐利性指的是资本对较高利润率的不断追求,驻地性指的是生产资本会在某一地区停驻并在一段时间内发挥职能。这意味着,利润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理范围内生产出来并得到实现,生产的开展、资本的积累同时包含了地理的发展。而一旦无法预先正确预测未来的需要,生产投资就有可能面临价值丧失的风险。当危机发生或者出现先兆之时,为了尽量将损失降至最低,越来越多的资本设法逃离所驻地,向外转移以追求更优的生产条件。地理上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资本流动性的好坏,而实现迅速转移的代价便是把社会总资本的一部分作为建成环境冻结在原地(大卫·哈维,2016,p.606)。危机发生时,流动性较差的固定资本将经历系统性且难以补偿的贬值,同时在地理景观上表现为所驻地区的经济衰退。在固定资本大规模贬值的同时,流动资本则力图向生产条件更优的地区转移,导致地理上的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带来了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动态演化。

(二)组织架构与技术效率

包含在建成环境当中固定资本为商品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处在资本积累过程的核心地位。围绕着这个核心,生产技术、分配结构、消费的方式和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数量以及所有必要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得以形成并互相协调一致。不同地区基于充满差异的自然与历史基础、工业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生活方式与文化制度。任何组织在根本上都呈现出一种“树状”的层级结构。整个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管理的意义在于处理各任务单元之间的关系,使得各单元的活动保持协调一致,为整体活动提供一个总的框架蓝图(青木昌彦,2001,第101页)。不同工业体系中劳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大相径庭,这是由产品特征的多元化决定的。总的来讲,组织架构分为垂直型的科层组织和水平型的水平组织两大类。

任何组织架构都存在着理性设计的考虑,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和特定的工业体系中拥有技术效率。对于基础工业部门而言,其产品大多为能源、原材料、工具机、通用机械设备等基本生产资料。生产活动的持续开展要求这些基本产品确保供应可靠,而科层组织具有职员队伍稳定、严格服从两大特征,因而是与基础工业部门最相匹配的生产组织形式。科层制拥有垂直型的决策-执行结构,组织内分工明确,主管人员负总的责任,基层职员的自主性极其有限。下属始终严格遵守纪律和服从上级的命令,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与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高度一致。科层组织通过任期保障、养老金、工资增长和常规晋升等制度安排提高职员的忠诚度,确保稳定的职员队伍,进而增进一线工人工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在市场和技术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科层组织实现了技术效率较高的制度优势。

在竞争性市场和持续变动的技术条件下,曾经具有效率优势的科层组织让位于水平组织。水平组织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以产品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水平组织有效整合内部要素,将多种技术背景的工人纳入同一生产过程当中,并基于消费者所需的产品特性划分功能模块,组建若干工作小组分头进行技术攻坚。水平组织的生产活动无法被完全分解为非重叠的任务单元,为了保持相对效率,组织必须持续调整各小组的活动,使之能统一协调并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水平组织重视职员个人能力的成长,通过职位晋升、奖金计划等激励手段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实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消费者和供应商提出的各项特殊要求。被高度授权的工人拥有更多的机会结合和运用其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当中的问题,且不必要再等待经理的指令就可以自行裁决。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过去管理层花在监督上的时间和资源大大减少,管理层得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注战略层面的更为重要的问题。这样的安排赋予了生产过程极好的组织弹性,既能提高整个团队实时解决问题和满足客户需要的能力,又能激发具有综合技能的一线工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担当,在市场多变的情况下比科层组织更具技术效率。(奥斯特洛夫,2006)

(三)产品特征与技术创新

来自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其内部建构和销售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上下游产品在适用对象、购买模式、营销方式、品牌宣传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由基础工业部门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工具机、通用机械设备等上游产品而言,它们的采购者大多为企事业单位。这些产品多以不动产或者大宗商品的形式进入企业,一经购置往往会占用巨额资金,因而购买决策的做出往往更为谨慎。一般而言,企事业单位高度关注这类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否足够先进,因为这能决定其投入使用后能否让公司的生产率取得实质性提升。企事业单位为此会设置专业的技术团队和项目评估小组,通过技术交流、样板工程、商务考察等方式评估购置计划的可行性。下游产品以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个人消费品和各种非生产性服务为主,其需求群体几乎涵盖所有消费者,生产目标是满足这些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要。与企事业单位采购不同,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而能给消费者带来满足的产品特征往往不会涉及产品的核心技术,或者产品改进过程中不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进行技术攻关。崭新的款式、个性化服务以及低廉的价格都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表2 上下游工业品特征差异

差异 上游产品 下游产品
适用对象 企事业单位 所有消费者
购买模式 项目销售金额偏大; 项目成交周期较长; 项目评估小组决定; 非常重视售后服务; 人比产品更重要 购买决定迅速; 对产品使用价值感兴趣; 对服务不在意
营销方式 技术交流; 样板工程; 商务考察 促销和广告
品牌宣传 美誉度 认知度

参考丁兴良(2010)第5页并自行整理。

围绕着不同特征的产品进行创新,最具效率优势的组织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上游基础性工业品具有周转时间长、资金占用量大、市场需求相对稳定、需要售后技术支持等基本特征,且大多数情况下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是厂商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性创新。而关键性技术攻坚要求厂商必须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因此,职员队伍稳定、工作结果可靠性高的科层制组织是上游基础型工业中最具效率优势的生产组织。而下游消费品比较竞争优势的来源更加多样化,除了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以外,品牌认知度、外观样式、个性化功能定制等非核心环节的创新也能大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面向广大消费群体的促销和广告等推销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面对数量极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只有工作小组多任务并行、信息共享、弹性工作的水平组织才能有效实现为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的产品和服务,保证企业的竞争性优势。

本文认为,创新要以产品为中心,产品创新面临着来自下面三方面的约束。其一,周转约束。作为建成环境的固定资本为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同时大量物化劳动的价值被固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为了将数量庞大的价值成功转移至产品中并得到实现,作为价值载体的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必须持续得到利用,资本闲置将使其所有者遭受价值丧失的巨大损失。周转过程一般要经历数年时间,在此期间生产组织和技术水平保持着相对稳定性,这无形之中构成了企业迅速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一大障碍。其二,组织约束。生产采取的组织形式既源自内生于建成环境的文化制度,更要适应于特定的产品制造过程。产品创新要兼顾生产组织内外的环境,既要充分结合所在组织类型的特征,更应调整组织架构充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而不同的组织形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调整弹性,平均而言,以职能为中心的科层组织的调整弹性要比任务导向型的水平组织差得多。其三,壁垒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购买者的需求变化决定了产品的创新方向,而不同的研发方向往往对应着程度不一的技术和市场壁垒。市场壁垒一般发生在国际贸易的视域之下,在一国范围内并不常见。技术壁垒往往是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其中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其创新周期相对更长,创新频率要远远低于非核心部分的创新活动。

20210627修改意见

新提纲——修改题目(南北增速差异之谜;为何南方增长快于南方==)

一、引言
第一段 写大背景,介绍南北分化的现状
第二段 总结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段 指出已有研究的问题,本文创新点,本文结构

二、理论基础
(一)固定资本与不平衡发展
(二)组织架构与技术效率
(三)产品特征与技术创新(介绍科层组织与水平组织)

三、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前没有出现南北分化

作为沉没成本的固定资本是否阻碍技术创新?(更新换代导致旧设备闲置,保持现状无力消化过剩产能)

2000年之后,中国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上游或基础工业集中在北方,中下游或者消费品工业集中在南方。在经济高速增长年代,东北地区增长也保持一致的速度。

四、为什么新常态以来南北分化日益严峻
南北技术创新的差距是否内生于分工格局?(上下游创新特征、难度的差别)

08年之后受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冲击,中国受到了影响。

在生产领域,消费市场需求下降,下游产品需求萎缩进一步导致上游产能过剩,固定资本和库存商品贬值(或价值丧失),工人失业、收入进一步下降,产生恶性循环。(阿格列塔第六章)

五、制度与文化与南北经济分化(很大程度上不是的)

从复苏来看,南方中下游或消费工业创新能改变产品本身,发掘细分市场,但上游产业创新只能提高效率,产品本身不会变化。上游产业都是大规模生产,科层结构巨大,在市场遇到问题时,出现默顿说的科层结构特有的缺陷,现象上表现为营商环境不好!

六、总结与评论

咋解决,需要全国一盘棋,解决上游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2000年之后,中国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上游或基础工业集中在北方,中下游或者消费品工业集中在南方。在经济高速增长年代,东北地区增长也保持一致的速度。08年之后受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冲击,中国受到了影响。从复苏来看,南方中下游或消费工业创新能改变产品本身,发掘细分市场,但上游产业创新只能提高效率,产品本身不会变化。上游产业都是大规模生产,科层结构巨大,在市场遇到问题时,出现默顿说的科层结构特有的缺陷,现象上表现为营商环境不好!咋解决,需要全国一盘棋,解决上游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20201124修改意见及回复

逻辑方面

1-文章第三章没有说明,为什么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使得中国工业呈现北方居上游,南方居下游的垂直分工格局。这背后的原因,是否也对新常态后对南北经济增速分化有重大影响?

(1)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对如何塑造了“北上南下”的产业分工格局?

资源禀赋(涉及自然地理);工业基础(涉及中国工业发展史)

第三章原文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讲的全球生产网络对全球分工的塑造,第二段讲的中国抓住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契机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第三段重点修改,讲清楚中国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北方居上游,南方居下游的垂直分工格局”。

(2)“北上南下”的分工格局对是否是新常态后南北经济分化有重大影响?

2-文章似乎有一个隐含逻辑,即过去的固定资本投资类型将制约新增固定资本投资的类型,2012年后北方的新增投资仍然较大地局限于上游部门。而上游部门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在2012年后衰减。这一点似乎应该更加详细明确地进行阐述。

论述重点应该放在第四章,第四章是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在讲金融危机在国内南北地区间的传递;第二段在讲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局势变化,使得外需对经济拉动的作用逐渐削弱,要更加关注内需;第三段在讲国内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企业需要顺其调整生产模式;第四段在讲为何南北转变生产方式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并因此造成了短期内南北经济分化。(第四段正好可以解释上面一个问题中指出的“北上南下”的分工格局对南北经济分化有重大影响)

为了更加清楚阐释“过去的固定资本投资类型将制约新增固定资本投资的类型”这个问题,需要将原本的第四章第四段进一步扩写。这样做的结果是第四章将非常臃肿,为了保持整体的协调,可能需将第四章拆分为两章比较合适。原第四章前两段归新第四章,后两段归新第五章。结构调整后第四章命名为“后危机时代的新现象: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五章命名为“南北经济分化的解释:供需错配与生产方式转变的阵痛”

修改分为两步:

  • 前两段为第四章“后危机时代的新现象: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扩展的第四段为第五章“南北经济分化的解释:供需错配与生产方式转变的阵痛”

  • 改写第四章的内容。讲清楚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基本经济现实。修改后的第四章三段结构安排如下:

    • 金融危机使得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萎缩,贸易结构的改变挑战这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
    • 出口受阻带来的影响在南北之间的传递,南北贸易结构的改变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一般贸易和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内需的变化使得它对国内厂商的供应能力有着同一般贸易一样的高标准
  • 扩展第五章的内容,详细阐释“过去的固定资本投资类型将制约新增固定资本投资的类型”

第五章修改:南北经济分化的解释:供需错配与生产方式转变的阵痛”

基本的修改思路:第一段讲清楚,供需错配只能依靠产品创新来破局(要不要说,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关键核心零部件)。上下游产业产品的特征:上游产业,例如钢铁,创新能提高效率,但产品特性是很难改变的;下游工业,可以创新产品,例如服装,改一下款式,就是一款新产品,就能吸引消费者。北方在产品创新方面天然有劣势。——产品创新需要搭建创新平台(谢富胜和王松,2019),平台的搭建需要新的固定资本投入。——产品创新有两个难点,第一是创新与固定投资的矛盾,一个是创新与文化的矛盾——第二段讲产品创新与固定资本“固化”之间的矛盾(Intel的指令集系统架构的例子)。从理论上讲清楚过去的固定资本投资类型将制约新增固定资本投资的类型,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何北方产业结构转型很慢,南方因为转型成功而经济增长快,北方未能转型而慢。第三段讲清楚生活、文化习惯的影响。主要针对北方的科层制。固定资本投资,沉淀下来,就会围绕固定资本的周转,形成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的文化。基础工业需要科层体系,塑造了人的习惯与文化,这就是为什么东北保守,搞关系的根源,核心还是基础工业的生产方式塑造了生活方式。(1)文化习俗内生于经济社会结构(2)东北的文化习俗这些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他这个观点的确观察不深入。南北方的产生差距的根源在于人口更多向南方流动,带动了其整体消费总量,发生这种现象和外资引进有极大关系,因为外商包括港台资本的投资建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加上京津,何止是北方啊,稍微内地点的地方他们都不愿意去啊。
北方沿海吸引的外资虽然也不少,尤其是日韩资本不少,但他们相对要“鸡贼”些,获利要少不少。
其次,和经济周期有关,2010年左右南北经济几乎五五开不假,但那时候石油多贵?铁多贵?煤多贵?气多贵?现在不仅价格下降了,供给侧改革了,而且人民币升值了,结果进口更多了。这当然也导致北方几个能源大省GDP受了影响。

陆铭认为南北差异本质上是沿海沿江与内陆之间的差异。

上游部门投资占比同经济增速呈现一种负相关系似乎有悖于常识,因为“因为下游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其固定资本投资将是更加专用性的。而上游的能源开采、金属加工、矿物制造等等部门,似乎并不太会受最终需求多样化的影响。”因此不能直接解释为……,而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是经济转型期,转变速度不同差异的结果。

外部冲击对上下游造成无差别冲击,加工贸易的低迷要求一般贸易和国内需求……这些要更加关注国内需求的动态变化。(一般贸易同国内需求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文献支撑)——国内的生产能力同国内需求结构呈现出一种错配,要说明 错配同时存在于上下游,转型在上下游同时发生——短期内下游转型快于上游。(上游慢,可能还要继续分行业来看,不能只看采矿业!!!图7是否可以画的更加细致一些?或者在图8看上下游细致行业的拉动效应呢?)

重点是说明上游非专用型的投资为啥会受影响?

供需错配是整体冲击,南北增速在新常态以来都有下降趋势,因此上游贡献率低反映的不是……,而是转型的阵痛期——之所以要转型,是因为供需错配——要求转型,

(3)借用哈维和史密斯的理论,从理论上讲清楚过去的固定资本投资类型将制约新增固定资本投资的类型,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何北方产业结构转型很慢,南方因为转型成功而经济增长快,北方未能转型而慢。

问题在于,同样经历了需求管理政策乏力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为什么只有南方地区在新常态时期成功完成经济转型?北方是否也有机会像南方一样成功转型?

从存量和流量来分析(存量说明转型的负担和成本,流量说明各自是否为转型付诸行动了)——固定资产数据可以在《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找到,里面有分地区的数据!!

2012年后,上游部门对经济拉动作用衰减。可以从上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业产值和投资额占比)、利润率降低、产能过剩(习总书记在提出去产能的时候有没有相关论述?哪些数据可以说明产能过剩,有没有相关文献?)。

补充材料和论据!补充材料应该集中在以下几点:

(1)过去的固定资本投资类型将制约新增固定资本投资的类型(大卫·哈维和尼尔·史密斯都有类似的观点)

(2)2012年后北方的新增投资仍然较大地局限于上游部门(北方三个产业投资额占比。及其与南方的对比),需要找到相关的数据资料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是否可以提供这些数据?

(3)2012年后,上游部门对经济拉动作用衰减。可以从上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业产值和投资额占比)、利润率降低、产能过剩(习总书记在提出去产能的时候有没有相关论述?哪些数据可以说明产能过剩,有没有相关文献?)。

2-如实证部分说明的,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上游工业部门增加值率相较下游严重下滑,北方新增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衰减。那么,为何上游工业增加值率相较下游严重下滑、北方新增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衰减?文章给出的原因是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但一方面,文章没有对“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导致上游新增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衰减”这一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另一方面,文章对这一机制的逻辑解释似乎存在一定的跳跃。直观上看,消费者最终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多变化,对上游企业的冲击似乎应该小于下游企业?因为下游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其固定资本投资将是更加专用性的。而上游的能源开采、金属加工、矿物制造等等部门,似乎并不太会受最终需求多样化的影响。这一机制应该得到详细探讨。

需要补充的内容包括:

(1)实证部分:需求结构多样性对南北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有陆铭提出来的,沿海沿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加一个是否沿海沿江的虚拟变量来说明!)

难点:如何刻画需求多样性?其实关键的就是找到或者造一个刻画需求多样性的指标,并论证其合理性。指标最好能反映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既包括消费额的增长,也包括消费种类的多样化。能不能找到相关实证文献?

(2)第四章理论分析的不足

消费多样化对下游的冲击要高于上游,这一现象如何解释?这是最大的威胁!!推荐先做实证检验(即上一步),然后再想理论。

  • 上游受到的冲击存在时滞(经济数据可以看出)
  • 下游更加灵活,可以通过变卖资产、解雇等缩减生产规模,利润率回升——上游相对笨重

语言方面

  1. 语意存在较多重复,可以考虑整理清楚逻辑、精简语言表达。

  2. 有的段落非常长,应该考虑分段。

  3. 文献综述中对每一篇文献的评述都很长,是否应该精简?

2. 补充文献

1、经济周期,大宗商品(原油、铁、煤、气)价格——全球价格变动,南北分化本来就是外面导致的

2、沿海、内陆——地理决定论,交通(一般生产)条件可以创造

3、人口流动,认为人口从北——南,本质上是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重庆、安徽、江西人口流失严重。

2.1 第一类是分析南北差距扩大趋势的文献

杨改慧等(2021)利用传统数据和大数据发现南北差距体现在区域、城市群、中心城市等多个层次。

杨改慧,钟奕纯,扈茗. 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南北差距现状与原因剖析[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21:789-803.

魏后凯等(2020)指出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魏后凯,年猛,李玏.“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0(05):5-22.

肖金成等(2022)发现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方。

肖金成,沈体雁,左万水.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分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22,36(01):40-47.

杜宇和吴传清(2020)将南北经济分为均衡发展、相对平衡发展和持续分化三个发展阶段,指出南北经济分化是当前区域发展格局的新特征,而造成这一新特征的原因存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程度、要素承载能力三个方面的南北差异。

杜宇,吴传清.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现象、成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1):148-156.

黄敦平等(2021)采用基尼系数分解公式,测度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来自南北大区之间和南方内部城市之间。

黄敦平,张枫.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3):55-61.

许宪春等(2021)使用基尼系数法测算揭示南北区域内部不平衡性的地区不平衡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领域均存在显著优势。

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柳士昌.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1(02):5-22.

南北方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本文在充分理解区域平衡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包括36个基础指标的平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结合极差标准化法测算反映南北方地区发展充分性的发展指数,通过基尼系数法测算揭示南北区域内部不平衡性的地区不平衡系数,进而确定衡量南北方地区平衡发展状态的平衡发展指数,并运用2011—2018年31个省份数据予以测算.

南方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领域均存在显著优势。具体地,

  • 北方地区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创新驱动不足、人力资本下行趋势明显是导致南北经济领域差距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
  •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和养老保险失衡是导致南北社会领域差距加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南北空气、水和土壤质量差距悬殊掣肘生态领域的平衡发展,导致差距位于高位;
  • 收入水平差距和住房支付压力是导致南方地区民生领域平衡发展水平实现反超的主要原因。

2.2 第二类是解释南北差距扩大原因的文献

大致上有三类原因:

1、经济周期,大宗商品(原油、铁、煤、气)价格——全球价格变动,南北分化本来就是外面导致的

2、沿海、内陆——地理决定论,交通(一般生产)条件可以创造

3、人口流动,认为人口从北——南,本质上是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重庆、安徽、江西人口流失严重。

自然禀赋的南北差异。

陆铭(2019)指出,造成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南方拥有比北方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港口,而海运是目前国际贸易中最为便宜的运输方式,因此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成为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首选投资地,具备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南北经济发展领先于北方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

陆铭. 也谈南北差距[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04-03(004).

产业结构

郑艳婷等(2021)等指出,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拉大最先体现在制造业活力的差异。作者选用新增企业数量作为衡量制造业活力的指标,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南北经济分化的影响机制,发现重工业比重过高是造成北方在金融危机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

郑艳婷,杨慧丹,孟大虎.我国南北经济增速差距扩大的机理分析[J].经济纵横,2021(03):100-106.

李善同等(2019)发现,北方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重化工业价值链。而在全国投资趋势性大幅减速的大背景下,北方难以快速适应国内发展格局的巨变,相对于南方更难从外生冲击中恢复正常的增速,南北差距由此产生。

李善同,何建武,唐泽地.从价值链分工看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扩大[J].中国经济报告,2019,(02):16-21.

以下观点均认为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南北分化。

安虎森和周江涛(2021)认为,经济新常态和南北经济分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两区域差距扩大是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调整、增长动力转换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安虎森,周江涛.影响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21(07):28-38.

许宪春等(2021)构建了平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测算表明,十八大以来北方相对落后是该地区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创新驱动不足、人力资本下行趋势明显等因素造成的。

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柳士昌.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1(02):5-22.

夏成等(2021)指出,南北差距扩大体现在其经济综合实力和协调性两个方面,是全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的阶段性现象。

夏成,潘彪,黄征学,张燕.南北协调发展现状、趋势及风险防范[J].区域经济评论,2021(06):40-49.

杨明洪等(2020;2021)发现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源在于经济动能转换的差异。增速换挡后,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区域政策环境、贸易开放环境、人居生态环境、产业载体、投资载体和科技载体等因素的南北差异影响着两地经济动能转换的进度。

南方改革出现了要素报酬递增,而北方则出现了要素报酬递增较慢甚至递减的现象。(杨明洪等,2021)

杨明洪,黄平.南北差距中的结构效应及空间差异性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20(05):1-13.

杨明洪,巨栋,涂开均.“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04):97-112.

杨明洪,涂开均,巨栋.“南北差距”的理论解释与政策机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05):37-45.

邓忠奇等(2020)认为,新时代南北差距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老问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指的是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转向全要素带动。

探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一道难题。论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梳理,发现新时代南北差距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老问题。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1998年至2018年资本贡献了74.7%的中国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只贡献了8.3%,在转变资本拉动型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南北地区承受了不同的阵痛,导致南北差距扩大。在“三期叠加”阶段,南北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仅仅是导火索,其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则形成了短暂的隔离带,将南北差距问题推迟到2013年。2016年起南北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有效性得到验证。

邓忠奇,高廷帆,朱峰.地区差距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期叠加”下的内生增长[J].经济研究,2020,55(10):22-37.

创新能力

盛垒和张子彧(2021)从区域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南北创新能力存在鸿沟且逐渐扩大。

盛垒,张子彧.我国南北经济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5(05):727-740.

杨骞和刘鑫鹏(2021)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发现国内区域创新格局呈现出北低南高、北慢南快的格局,南北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这作为南北经济分化持续扩大的解释。

杨骞,刘鑫鹏.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南北差异格局:2001—2016[J].中国软科学,2021(12):92-100+128.

综合因素

郭妍和张立光(2018)对江苏省和山东省进行了对比研究,选择这两个省份的原因是在2012年它们的经济规模相当、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各自在南北方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且对周边地区存在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该研究发现山东省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投入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政府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新常态以来该省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江苏省,这个研究反映的是南北经济分化的一个缩影。

郭妍,张立光.我国区域经济的南北分化及其成因[J].山东社会科学,2018,(11):154-159.

盛来运等(2018)扩展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在其中引入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制度变革等因素,并利用分组回归的方法将南北经济产出回归到这些解释变量上,发现北方资本存量增长速度慢于南方是造成北方经济失速的主要原因,同时北方滞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的扩大。

盛来运,郑鑫,周平.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 2018, 34(09):22-30.

2.3 第三类是为南北协调发展建言献策的文献

白冰等(2021)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发现了南北区域经济呈现出显著的趋同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白冰,赵作权,张佩.中国南北区域经济空间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布局[J].经济地理,2021,41(02):1-10.

南北区域经济分化与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方向。

文章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使用2000—2017年我国地级行政区尺度的国内消费市场和GDP数据,先后分析我国南北区域以及全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

【结论】南北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空间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其经济重心距离在不断缩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北方城市因为彼此邻近并且更邻近全国市场,其增长整体上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同时,横跨南北方的北京—杭州沿线区域和郑州—武汉沿线区域经济的空间密集度更高,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轴带。

安虎森和周江涛(2021)认为缩小南北差距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上面来,应该加快北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投资效率,相应地推进其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等。

安虎森,周江涛.影响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21(07):28-38.

2.4 南北问题的研究意义

吴楚豪,王恕立.中国省级GDP构成与南北经济分化[J].经济评论,2020(06):44-59.

厘清中国省级GDP的构成和来源以及相互间经济绩效竞争反应程度.从一个新的切入点着手,探析中国省级GDP的"内需渠道"和"外需渠道",并就同级地方政府GDP"目标约束"下的相互追赶效应进行了全方位考察。

【结论】

  • 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合作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重要;同梯队政府间存在强烈的经济绩效"竞赛";
  • 省际间经贸合作水平越紧密,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绩效"竞赛"越强;除本省出口"渠道"引起经济重心北移,其余8个"渠道"均显示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 关注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政府竞争行为是有针对性地展开省份合作和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必经路径。

7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题为《究竟该向南方学什么?——潍坊市委书记南方考察归来的“发展之问”》的文章

张可云,王洋志,孙鹏,张颖.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演化过程、成因与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21(03):52-62.

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分化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西部地区内部南北经济分化的形成,从空间、产业和增长动力三方面剖析了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形成的一般原因,并运用夏普利回归方程分解法对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起始点为2010年,西北地区增长极的发育相对不充分、产业结构过于趋同以及增长动力相对不足导致了西部的南北经济分化格局。夏普利分解的结果显示,消费对于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贡献率最高。

理论基础:新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为研究经济增长和分化确定了一个基本框架。

地区间增长动力的不同最终会演化为区域经济差距,增长动力的直接体现就是增长率。因此,地区间增长率的相对变动趋势可以反映地区间经济分化的趋势,这为确定地区间分化起始点提供了可能性。

2010年之前,西北地区基本处于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双优势地位,但2010年之后则在较多年份陷入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双劣势的发展困境,而西南地区则恰好相反,最终证实2010年是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起始点。造成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增长极即城市群存在明显的差距。二是西南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着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三是西南西北增长动力存在差异,在以“三驾马车”为增长动力的分析中发现,西北的增长动力处于全面落后状态。夏普利分解的结果显示,西南和西北地区间的消费差距对二者间总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最大。

2.5 文章汇总

杨明洪,巨栋,涂开均.“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04):97-112.

[提 要] 本文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南北差距”特征,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总量、均量两个维度观察“南北差距”的细化表征,从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视角考察“南北差距”的形成原因,发现其实质是由于南北地区在区域政策环境、贸易开放环境、人居生态环境、产业载体、投资载体和科技载体等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导致的动能转换差异。本文提出“南北差距”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分析该问题对现行区域政策的影响,提出下一步政策实施中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及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区域发展格局;南北差距;动能转换

杨明洪,黄平.南北差距中的结构效应及空间差异性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20(05):1-13.

从南北差距出现背景看,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变迁差异是造成这一差距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增速换挡后,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短期内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是结构效应。因此,加重南北经济差距的一大因素就是结构效应。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南北经济差距成因对于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邓忠奇,高廷帆,朱峰.地区差距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期叠加”下的内生增长[J].经济研究,2020,55(10):22-37.

探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一道难题。论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梳理,发现新时代南北差距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老问题。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1998年至2018年资本贡献了74.7%的中国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只贡献了8.3%,在转变资本拉动型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南北地区承受了不同的阵痛,导致南北差距扩大。在“三期叠加”阶段,南北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仅仅是导火索,其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则形成了短暂的隔离带,将南北差距问题推迟到2013年。2016年起南北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有效性得到验证。

魏后凯,年猛,李玏.“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0(05):5-22.

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柳士昌.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1(02):5-22.

南北方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本文在充分理解区域平衡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包括36个基础指标的平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结合极差标准化法测算反映南北方地区发展充分性的发展指数,通过基尼系数法测算揭示南北区域内部不平衡性的地区不平衡系数,进而确定衡量南北方地区平衡发展状态的平衡发展指数,并运用2011—2018年31个省份数据予以测算.

南方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领域均存在显著优势。具体地,

  • 北方地区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创新驱动不足、人力资本下行趋势明显是导致南北经济领域差距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
  •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和养老保险失衡是导致南北社会领域差距加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南北空气、水和土壤质量差距悬殊掣肘生态领域的平衡发展,导致差距位于高位;
  • 收入水平差距和住房支付压力是导致南方地区民生领域平衡发展水平实现反超的主要原因。

白冰,赵作权,张佩.中国南北区域经济空间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布局[J].经济地理,2021,41(02):1-10.

南北问题的研究意义

南北区域经济分化与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方向。

文章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使用2000—2017年我国地级行政区尺度的国内消费市场和GDP数据,先后分析我国南北区域以及全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

【结论】南北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空间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其经济重心距离在不断缩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北方城市因为彼此邻近并且更邻近全国市场,其增长整体上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同时,横跨南北方的北京—杭州沿线区域和郑州—武汉沿线区域经济的空间密集度更高,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轴带。

吴楚豪,王恕立.中国省级GDP构成与南北经济分化[J].经济评论,2020(06):44-59.

厘清中国省级GDP的构成和来源以及相互间经济绩效竞争反应程度.从一个新的切入点着手,探析中国省级GDP的"内需渠道"和"外需渠道",并就同级地方政府GDP"目标约束"下的相互追赶效应进行了全方位考察。

【结论】

  • 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合作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重要;同梯队政府间存在强烈的经济绩效"竞赛";
  • 省际间经贸合作水平越紧密,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绩效"竞赛"越强;除本省出口"渠道"引起经济重心北移,其余8个"渠道"均显示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 关注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政府竞争行为是有针对性地展开省份合作和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必经路径。

7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题为《究竟该向南方学什么?——潍坊市委书记南方考察归来的“发展之问”》的文章

张可云,王洋志,孙鹏,张颖.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演化过程、成因与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21(03):52-62.

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分化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西部地区内部南北经济分化的形成,从空间、产业和增长动力三方面剖析了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形成的一般原因,并运用夏普利回归方程分解法对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起始点为2010年,西北地区增长极的发育相对不充分、产业结构过于趋同以及增长动力相对不足导致了西部的南北经济分化格局。夏普利分解的结果显示,消费对于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贡献率最高。

理论基础:新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为研究经济增长和分化确定了一个基本框架。

地区间增长动力的不同最终会演化为区域经济差距,增长动力的直接体现就是增长率。因此,地区间增长率的相对变动趋势可以反映地区间经济分化的趋势,这为确定地区间分化起始点提供了可能性。

2010年之前,西北地区基本处于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双优势地位,但2010年之后则在较多年份陷入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双劣势的发展困境,而西南地区则恰好相反,最终证实2010年是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起始点。造成西部地区南北经济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增长极即城市群存在明显的差距。二是西南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着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三是西南西北增长动力存在差异,在以“三驾马车”为增长动力的分析中发现,西北的增长动力处于全面落后状态。夏普利分解的结果显示,西南和西北地区间的消费差距对二者间总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最大。

2.6 理论分析

李善同:南北方经济总量的差距正在扩大

如何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化?

首先,北部经济增速为什么会放慢。

以投资为例,投资对各省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既有源自本省的自身需求,也有源自其他省份的需求。前者为直接拉动,或者称之为直接依存度;后者为间接拉动,或者称之为间接依存度。结果表明,北方地区总投资依存度平均高于南方地区,其中,青海的总投资依存度在全国最高,达到58.4%,其直接依存度与间接依存度分别为34.3%和24.1%,北方的吉林、内蒙古、辽宁也具有较高的总投资依存度,分别为52.2%、51.4%和50.6%。虽然南方的湖北、河南等地区也具有较高的总投资依存度,但总体而言,北方地区的总投资依赖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从产业的视角来看,北方的经济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价值链特征。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重化工业价值链使得北方地区的经济缺乏韧性。近些年来全国的投资增速出现了明显大幅下滑趋势,对于总投资依赖程度较强的北方地区,全国投资增速放缓是北方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其次,西南省份经济经济增速为什么快,其经济快速发展有四大支撑因素。

  • 一是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加速了西南省份的工业化进程:西南省份的制造业(尤其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有所提高,表明制造业开始向这些省份转移。
  • 二是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促进了西南省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西南省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快速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同全球各地的经济联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 三是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释放了西南地区省际贸易增长的潜力,强化了其同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 四是脱贫攻坚举措深入实施,促进了西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对外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和脱贫攻坚。

其实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基础交通的改善、脱贫攻坚的落实。一般生产条件。特殊生产条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周绍东:准确认识南北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循环

可参考修改: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我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型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出口为目标,优先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由此,本土企业迅速切入国际市场,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对外开放也是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展开的,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再到内陆开放,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层次性的梯度开放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南方地区拥有相对比较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劳动资源储备和交通运输配套,由此在联通国际市场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树立了相对于北方领先开放发展的态势。

南方和北方的产业分工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两者在产业链条中占据了截然不同的位置。北方位于产业链条的中上游,主要提供农产品、工业原材料、能源矿产,主导产业集中在原料加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产业。譬如,山东化工行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拥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800多家,其中,营业收入过500亿元企业4家、过百亿元企业47家。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营收2.08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4.6%。南方则重点发展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轻工业、快速消费品产业以及服务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南方生产的轻工业产品、快速消费品构成了“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对外贸易赚取利润的很大一部分又回到南方,助推了南方消费市场的繁荣。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南方由此获得的收益超过北方。(没有讨论南北的产业间联系,可商榷

如果做到南北区域平衡发展?推进海陆联动,将南北产业链条嵌入洲际经济循环。我国南方和北方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以工业制成品为最终产品的产业链条,把这个产业链条嵌入亚欧非经济循环。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推进南北方生态补偿机制。南方和北方所形成的发展差距,一方面根源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南北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定位紧密相关。因此,南北方构建的闭环产业链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生态环境意义上的,即要构建一条“有机”的产业链条。

小鹰财经社:被误读的南北差距

这类文章,无外乎把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归结为北方营商环境差、所有制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落后、人口外流等因素。

例如,说北方经济“所有制问题突出”,归结为“国企多,活力不足”。然而,对比后发现:重庆是国企“扎堆”的地方,国有经济创造了重庆近40%的GDP;上海的国企规模更大,国有经济在上海GDP中的比例达50%,上海电气、上汽集团、上港集团、东方国际等国有企业,都在上海扎根。反观辽宁,目前国有经济占比仅30%。

例如,说北方人口外流严重,尤其年轻人纷纷外流。然而,对比后发现:以2008-2019年这一阶段对比,安徽、四川、湖南、江西、湖北这些南方省份,人口外流更为严重,但以上5个南方省份占全国经济比重平均却有近0.8%增长。这一阶段辽宁省年净流入了20万人,可辽宁省占全国经济比重却降低了1.5%以上。

例如,说北方产业落后的问题。然而,对比后发现:山东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前三位;吉林省主导工业是汽车、医药制造;辽宁省的主导工业是装备制造业,这些产业并不落后。

又例如,说北方的营商环境较差。然而,对比后发现: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营商环境优势明显,其余省市营商环境并没有根本性区别。你很少听南方的朋友说在自己老家办事不用托关系,营商环境能和北上广深匹敌的。云南曾发生塌方式腐败,多名省部级官员被查,但GDP增速依旧高于多数北方省份。尤其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整顿营商环境,“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现象大幅改善。京东、腾讯、阿里、华润、万达、绿地等互联网与房企巨头们,在东北砸了不下千亿资金。

从数据上来看:北方有经济增长的省份,沿海也有经济滑坡的省份。2008年~2019年,在全国GDP比重中,辽宁下滑1.5%,黑龙江下滑1.1%,吉林下滑0.8%,天津下滑0.5%,河北下滑1.3%,山东下滑2.1%。这6个区域,“贡献”了北方地区近95%的经济比重降幅。其他北方区域占全国GDP比重,相对平稳,并且河南、新疆等省份,稳中有升。再来看南方地区:中部省份(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和西南省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占全国GDP比重上升了6.3%,“贡献”了南方81.8%的经济比重增幅。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全国GDP比重中,上海下滑0.3%、浙江下滑0.1%、广东下滑0.1%。

工业布局决定现阶段南北经济拉大:北方的工业大多布局在工业结构的上游!工业分为上游和下游,上游工业,负责提供原材料;下游工业,负责生产制品并投入市场。北方的上游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下游工业产品产量占比持续降低。北方工业大多往结构上游布局,供给南方地区的下游产业再加工;而南方大多往下游产业布局,供给“中国制造”的外贸需求。

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增速与南北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CEIC,小鹰财经社整理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必然结果产量增速这方面,北方地区上游工业品落后于南方地区下游工业品,这其实是全球经济周期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上游工业品的价格持续下降,下游工业品的价格却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在可追溯期货价格数据中:原油、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完成城市建设之后,价格开始震荡下跌,原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在2020年还出现了负结算的荒唐事。过去10年南北经济差距拉大,80%是原物料价格降低这一价格因素造成的!其他的因素只占到了20%!如果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开始转折上涨,那么北方的经济困境将迅速扭转。

北方工业上游的布局,是由共和国国情决定的。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由于计划经济的安排,北方肩负原材料加工后供给全国的重任。北方的上游产业,通过对钢铁、原油、天然气、焦炭等原材料的加工,给了南方承接下游工业产品加工的机会。南方地区不负众望,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建立起“世界工厂”,为全球供应链体系注入了中国制造,2019年,南方对外出口占到了全国的8成以上,中国下游工业制品出口在全世界范围稳步增加。在建国初的几十年内,如果没有北方的上游产业,在今天,南方经济也不可能把北方拉得这么大,中国也不可能迅速迈入工业强国。

较早的城镇化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由于北方城市发展上游工业起步早,导致当地城镇化建设提前。在1990年代,北方的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比较高了。

中国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基于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绘制

2010年,浙江的城镇化率勉强超过30%。而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在1990年,城镇率就已经达到50%,这个比例,比其他沿海地区领先了15-20年。

但是,由于超前城镇化,使得其工业基础,日益难以匹配城镇人口的就业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

例如:2007年,辽宁省财政支出当中有22.8%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全国同期只有13.3%。2019年,辽宁省财政支出当中有25.1%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全国同期13.8%,南方地区平均12.7%。

北方地区城镇化进程较早,导致地方财源紧张,这是北方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客观压力。

理性看待:北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西北地区的国防科技。

汤珂:上市公司表现与我国南北方经济差异(分界点选在了2009年)

这个研究主要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国家如果金融体系发展得好,它的资本配置得就好。资本就能用到非常适合它的地方去,到能产生更多效益的地方去。也就是我们看到整个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资本市场。同时金融危机以后,国家4万亿补助以后,金融市场更重要了,国家给这么多补贴,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分配这些资源?金融市场更加重要。

  • 第一,我们要看一下,到底南北方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的差距是什么?到底有多大?
  • 然后再看一下估值水平、业绩表现和市场回报。
  •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金融市场要素分配不同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一下规模差异。如果大家看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以2009年1月份划分的话,之前南北方差不了太多,但之后,南北方逐渐出现了差异。2009年1月份的时候,南北方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1:1,到了2019年12月达到2:1。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1996年到2008年大概13年时间,南方701家公司上市了,北方大概400家,南北比值是1.75:1。2009-2019年南方是1500多家,北方是518家,比值是3.03:1,所以2009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我们再看IPO的总融资量。在1996-2008年,南北总融资量差不多。南方和北方1.03:1。2009-2019年是2.09:1。2009-2019年,南北数量比是3:1左右,总市值比是2:1左右,数量比多一些,总市值比低一些,这就说明南方在2009-2019年十年之间上市的公司中小公司多一些。因为数量多,但是总市值量没那么大,我们从这个数上能得到一定的规律。

还有股票的增发,就是已经上市的公司增发的股票的量。我们看到了1996-2008年,2009-2019年差不多,都是1.77。也就是说南北比例增发数量都差不多,比例都是1.77左右。

那么我们就发现,从南北股市总体规模差距来说,2009-2019年南北上市公司总市值增幅比大概2.36,总市值增加2.09,增发比例是1.77,都是南方比北方多,而且多的还不少。

第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南方的很多公司上市了,比北方的多,那么估值水平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我们看到了在2007年前,南北市盈率差不多。2007年之后,南方大概平均在20左右,现在稳定在20倍左右。北方10倍,南方比北方高一倍。我们就看到了,估值水平也是南方从2007年以来明显高于北方。

下面就有一个问题,估值水平到底是来自行业的不同,还是行业内的差距?首先确实是,按照市值加权算南北方市盈率,我们发现南北方在1996-2008年南北方市盈率差是3.7。在2009-2019年市盈率差是13.36。

  • 我们把南北的市盈率的差做一个分解,分解成行业内的影响和不同行业的影响。对于行业内的影响,就把同一个行业的南方和北方的公司做一个平均就好。选同一个行业,某一个行业南方北方平均,再根据不同行业做最终的加权平均。1996-2008年行业内部南方比北方市盈率高了1.37,2009-2019这个数变成2.03。这说明,只是因为我在南方,你在北方,我市盈率就比你高。
  • 同时看行业间的差距,南方行业的市盈率相对高的行业多一些,也就是高科技的行业多一些,这些高科技的行业,它的市盈率确实高一些,比如互联网一类的,南方的高科技行业多一些。行业的分布效应1996-2008年南北差距在1.99,2009-2019变成10.29,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公司南方和北方上市了以后,估值水平南方要比北方高了,规模也是南方的多,是不是南方公司真正做得好呢?业绩是不是好,估值高是不是因为业绩好?我们看一下。业绩表现,主要看两部分,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南方比北方从1996-2008年来看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南方比北方还低了一点点,但总体来说差不多,差距不显著。但是2009-2019年来看南方营业收入比北方高了4.6%。利润增长率的不同主要体现在2014年之后,南方公司利润增长明显2014年后比北方高,而且这个趋势看样子还在继续。

下面我们看一下既然南北方业绩表现不一样,那投资者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呢?从1996-2008年,南方平均每年公司市值增长在14%左右,北方在14.59%,我们看到了南北差不多。但是从2009-2019年,南方13.79%,北方只有8.2%,南方明显高于北方了。如果把总市值分不同的产业来看,南方都是比北方要高的。

范恒山:正确认识南北发展差距

对于北方经济发展近一时期明显放缓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似乎大部分诟病都指向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认为相对于南方,北方省份总体上市场意识不强,创新动能不足,营商环境不够优良,无形的发展制约较多。(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

2.7 现象描述

今日头条:《曾撑起中国经济半边天的北方,为何短短20年就全面溃败?》

在GDP前十强的城市里,位于疫情中心的武汉,都抗住了最大的经济冲击,保住了前十的位置。

1978-2020年全国经济前十强的城市

到今天,在胡焕庸线内部,诞生了一条比胡焕庸线更重要的分界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其团队已发布过十多次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北纬31度以北的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在下降,而北纬31度以南的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在上升。

在很多人眼里,南北的真正的差距在于思想意识。“投资不过山海关”之类的话,也广为传播。北方官僚,南方自由,这样观点尘嚣日上,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固有成见,连带着认为南北经济的不同也是因为观念的区别。

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采取多轮经济刺激,全面进行基建,再造房地产热潮。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北方工业本有优势,可惜过度刺激下,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弱,也越来越不适应供给侧改革。2011年开始,以煤炭为主的大宗商品暴跌,依赖传统重工业和资源的北方经济受到重挫。2013年开始,东北城市的经济陷入寒冬,2018年后,天津、山东相继失速,北方经济一蹶不振。到2018年底,北方地区经济占比下降到38.6%。另一方面,投资、出口、消费是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北方却陷入投资的单一路径,出口赛道本就不如南方,消费上也落于人后。

如果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交通了。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运已成全球贸易的最主要运输方式。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促进会统计,按重量计算,海运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0%;按商品价值计,则占贸易额的70%以上海运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成本优势。而且,船舶可以运输超大、超重的物件,打破了尺寸、重量等方面的限制,汽车、火车和飞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入世后,南方的城市因为航运便利,迅速深度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借助海运,南方城市还可以爆发一个技能,那就是江海联运。长江干线形成了三大航运中心、5个自由贸易区、22个主要港口和26个水运开放口岸。

北方的优势:北方气候寒冷,但对云计算来说正适合,在东北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建设世界级的云计算中心,未尝不可。对中国来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战略装备等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正好是北方的优势。北方城市的功绩不可磨灭,在过去的时代,东北构建了共和国打造钢铁躯干,西北是为大陆戍守边疆的咽喉,山西则为全国源源不断输送“工业粮食”。他们共同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现在,北方因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承受了经济衰退的阵痛,我们也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下,思考问题的出路和解法。问题

但是,北方和南方并未在这种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经济运转的“闭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南方生产的轻工业产品、快速消费品构成了“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对外贸易赚取利润的很大一部分又回到南方,助推了南方消费市场的繁荣。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南方由此获得的收益超过北方。

要打破南北方产业“非闭环”对接的局面,应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区域产业分工,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亚欧非”洲际对接的高度,打造南北联动的国内大循环,使“非闭环”的南北产业链条成为畅通的闭环通道。

3. 补充材料

3.1 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就是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管理,有人称为“有控制的分权”,分权是为了让简化了的管理层次都能获得相适应的面对市场的独立决策权和管理权;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分担更多一些的责任。集权则是能够有效地对各个得到分权的部门和岗位进行实时监控,发现没有按照流程和决策执行的事情后能及时纠正,时时观察全局计划的进展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偏离目标的局部现象进行协调。

如果按照管理幅度理论,要指挥数百人的乐队,一个指挥家是根本不可能指挥那么多演奏家的。但是如前所述,一张总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扁平化管理不仅需要有作为企业愿景的“总谱”,并在每位员工之间建立快捷的网络链接;还必须每个人都是所从事领域内的能手,他们对企业愿景有着共同的理解,在上级管理者的示意下掌握同一个节奏工作。

[英]金姆·钱德勒·麦克唐纳.协同经济:如何在扁平化世界中寻找未来商机[M].王尔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客户为中心

扁平化世界中的客户(原文“终端用户”)期望获得作为微观目标的注意力和解决方案。……扁平化世界的领航者的着眼点全放在运营上——利用工具和技术的组合同潜在的或者现实的客户建立联系。(第3页)……目的是与客户之间建立有目的性的联系。……实现客户购买成本的降低、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和经常性的光顾。(第4页)……确保提供的服务和客户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追求得到客户的意见反馈。(第7页)

通过传统的“命令与控制”方法论运转的企业不仅无法推动企业进步,甚至连当前所处的地位也无法维持(第108页)……通过社交工具和技术在顾客、客户、同事之间(有时也包括竞争者)建立起来的联系和协同,构建可以做更大、更好交易的关系网。(第137页)

[美]鲁道夫·梅利克.项目人力资源 : 扁平世界的工作与管理变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客户、项目、员工和财务数据紧密联系,项目导向

扁平的层级:在扁平世界中,自上而下的决策被自下而上的授权取代。“命令-控制”结构逐渐瓦解。(第5页)

工作越来越差异化,往往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专门的员工协作来完成。……实现追踪和测量工作进展、掌握工程开展的相关信息很有必要。……现代企业迅速集合分散在各地的团队、高度专业化的专家,集中力量攻坚完成特定的项目。这一团队的建立完全服务于项目的特定要求,一旦计划完成将会尽快解散。这意味着在项目开展阶段,将客户、项目、员工和财务数据作为分离的实体进行分析已经不再满足管理的需要了。(第7页)……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能够适应扁平世界中合作与协作的挑战,通过建立一个新的记录系统,连接客户、项目和人力资源。(第9页)

3.2 固定资本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首先,这个资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进行流通,进行流通的只是它的价值,并且这种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的,和从它那里转移到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产品中去的价值相一致。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马恩全集,第24卷,第177页)

一部分劳动资料,包括一般劳动条件在内,一旦作为劳动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或准备执行生产职能,就固定在一定的地点。(马恩全集,第24卷,第182页)

一方面,大量固定资本投在一定的实物形式上,并且在这个形式上结束一定的平均寿命,这一点就成了只能逐渐采用新机器等等的一个原因,从而就成了迅速普遍采用改良的劳动资料的一个障碍。另一方面,竞争,特别是在发生决定性变革的时候,又迫使旧的劳动资料在它们的自然寿命完结之前,用新的劳动资料来替换。迫使企业设备提前按照更大的社会规模实行更新的,主要是灾祸,危机。(马恩全集,第24卷,第191页)

生产和消费越来越被监禁在固定的行事方式中,越来越被束缚在特定的生产线上。资本主义失去了灵活性,创新的能力也受到了抑制(《资本论》第2卷,第185页)。(转引自哈维《资本的限度》第13章

数据使用:城市统计年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状况”指标

数据说明:2009年之前的年鉴为“XX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后为 “XX资产合计”。

代码:

fix = 5;
cir = 3;
%如果是全市,fix=5,cir=3;如果是市辖区,fix=6,cir=4.

r = size(unnamed); %总共要循环的次数
data = unnamed;
result = [];
for year=2001:2018
    set_n = [];%year年北方的数据集
    set_s = [];%year年南方的数据集
   for i = 1:r
      if(data(i,1)==year && data(i,2)==1)
          set_n = [set_n;data(i,:)]; 
      end
      if(data(i,1)==year && data(i,2)==2)
          set_s = [set_s;data(i,:)]; 
      end
   end
   b_n = sum(set_n);
   c_n = [b_n(cir),b_n(fix)];
   b_s = sum(set_s);
   c_s = [b_s(cir),b_s(fix)];
   result = [result;year,c_n,c_s];
end

结果如下,很明显北方的固定资产要比流动资产多得多。

固定资本对经济转型的制约

投资到建筑环境的资本周转期十分漫长,这一部分资本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固定到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当中。因为房屋(以及机器设备)的物理结构必须持续得到利用,无法拆卸也不能被损坏,直到投入的资本价值完全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这样给资本流动和新的开发造成了极大障碍。(尼尔·史密斯,《新城市前沿:士绅化与恢复失地运动者之城》第110-111页。)

​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如果剩余价值必须要在一个“封闭”(固定)的区域内被生产出来,那么生产技术、分配结构、消费的方式和形式,劳动力的价值、数量和性质,以及所有必要的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就必须在这个区域内统统相互一致。劳动过程的每次变化都必须与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变化相匹配,否则资本积累的稳定基础就无法得到保持。(第637页)各区域经济条件不同,都倾向于演化出一套区域特色的物质生活水平、劳动过程形式、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的安排等等。(第638页)

规模庞大的资本内嵌于土地当中,社会基础设施对资本和劳动力再生产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具体的劳动过程对资本的束缚也令其丧失了机动性——这都倾向于将资本保持在原地。(第640页)

资本流通过程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要求一定比例的社会总资本必须变成不动的资本,以便让余下的资本在迁移过程中保持机动性。但资本的价值一旦被被锁在不动的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当中去,(其所有者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就必须加以捍卫,做法是将余下的保持流动的资本在一定期限内约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此来保卫这些投资所预期的未来劳动。(第641-642页)……本地的资本会形成联盟,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和派系斗争不是消失了,而是具有了领土性的一面。……基于领土的冲突成了斗争手段的一部分。(第644页)

资本主义历史地理是一种以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演化为基础的社会过程,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作为特殊的空间格局而存在的。(第644页)

3.3 新中国建国以来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及现状

网址:http://www.cinn.cn/gywh/201803/t20180320_173701.html

引这一段材料目的是为我国南北产业分工的形成提供证据。

调整工业化发展结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有了前20年所打下的国家工业化的良好基础,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内的结构调整,从优先发展重化工业转向优先发展轻工业,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经历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增长为主导的时期,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增长为主导的时期,体现了轻工业发展的结构高级化趋势。

从1978年开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连续上升,重工业的投资被压缩了,经济资源开始向农业和轻工业大幅倾斜,积累比例掉到了30%以下。到1984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逐渐协调过来,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佳状态。1981年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首次超过了50%,1982~1999年轻工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仅略低于重工业,两者比例大体相当,都在50%上下。

为了促进轻工业的发展,自1998年起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投资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这次结构变动的趋势是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工业结构的自然演变。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再次重化工化和高加工度化时期。注重发展轻工业的同时,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也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1993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开始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为了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中国的重化工业开始大发展;1997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经济“软着陆”和“亚洲金融危机”等背景下,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彻底告别了“短缺”。也就在这个阶段,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在人们满足了食品、服装、电器等需求后,开始追求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需求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也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进入了国家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中期阶段。从此,重工业、轻工业出现相互促进、结构协调、同步发展格局。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

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才向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支持流域上下游、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资源输出地输入地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节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鼓励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开放先导地位,率先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支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全球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增长极,研究在内陆地区增设国家一类口岸,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更好发挥重点口岸和边境城市内外联通作用。支持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高地、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辐射中心。

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现代化、特殊类型地区(老少边穷)

3.5 所谓“抓大放小”

当时的“抓大”思路是,“由国家主导,重点扶持若干家优势企业向财团模式发展,使之成为有国际竞争能力、代表中国实力的巨型公司”。可是日韩财团在金融风暴中暴露出的脆弱,让中央政府对这条路径彻底失去了信心。连大宇这样的企业都无法抵抗国际金融资本的袭击,那么中国的“类大宇”企业们能够逃脱这种命运吗?于是,一种新的“国退民进”的新战略出现了,它的基本思路是,国有资本从完全竞争领域中大面积退出。在一份报告中,专家们建议国营企业应该从164个竞争性行业中“坚决撤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地形成垄断格局,这些行业包括钢铁、能源、汽车、航空、电信、电力、银行、保险、媒体、大型机械、军工等。在这些领域,,政府将竭力排斥民间及国际资本的竞争,通过强化垄断来保证国营企业的既得利益,作为国营资本的所有者,国营企业的角色不是被削弱而是更为增强了。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3.6 发展中国家中心-外围结构

在包括突尼斯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不同区域之间常常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类似全球资本主义中出现的中心-外围体系【其他的案例;秘鲁、墨西哥——巴西的地租问题,刚果(布)港口、石油木材】

本文由Yasmine Haj从阿拉伯语翻译成英文,英文版由Meriam Mabrouk修订和编辑。

发展中国家边缘化

3.7 删减片段

2019年排在后五位的分别是山东(5.5%)、辽宁(5.5%)、内蒙古(5.2%)、天津(4.8%)、黑龙江(4.2%)、吉林(3.0%);2020年排在后七位的分别是天津(1.5%)、河南(1.3%)、北京(1.2%)、黑龙江(1.0%)、辽宁(0.6%)、内蒙古(0.2%)、湖北(-5.0%)。其中湖北因2020年蒙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该数据属于异常值。

三项后续工作:

  • 数据重新整理并更新至2021年
  • 文献综述更新
  • 第三节中逻辑图要重新画
  • 英文摘要
  • 按照当前的定义,上游不包括工具机等装备制造业

第四节修改思路:

讲明创新很重要。

一、南北创新现状,统计数据,差距

二、南北创新差异形成原因:上下游产品、组织方式

三、怎么解决?全国一盘棋,乡村振兴

  • (一)证明南北创新差异:引入创新投入(是否开展创新)和专利申请数数据(创新产出;新产品种类数,证明创新的难易)
  • (二)文化制度为何不能单独理解?——科层制等
  • (三)怎么解决?1.全国一盘棋2.乡村振兴

第二节文献综述拟定小标题:

(一)南北经济分化的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主流经济学的解释

(三)南北经济分化的一般分析框架

或者

(一)南北经济分化的现状与主流解释

(二)主流文献的评述与反思

(三)南北经济分化的一般分析框架

关于制度与文化的评论:

第三,自然禀赋、文化制度等因素在较长的历史视角下(长期以来的南北方产业结构差异使得各区域的生产组织、劳工技能、规章制度、文化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换言之,它既在一定历史时期扮演着……经济增长、南北协调的推动者,又在另一段历史阶段成为北方(经济成本)创新转型的最大障碍,(同样的文化制度既作为中国在新世纪头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力,又在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发生深刻改变之后成为,……需要深入探讨。)这种解释似乎缺乏一种内在一致性,是由结果倒推原因的办法,结论的可信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4. 数据处理

4.1 31省区市按贸易方式分进出口贸易总值处理方式

最终目的是计算南北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此处从我国31个省区市(未包括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统计年鉴中搜寻相关数据,用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估算。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遇到如下几个问题:

  • 个别省份年鉴相关数据缺失,这些省份分为两类
    • 第一类省份的年鉴中虽然没有相关的贸易数据,但可以找到这些省内比较有代表性城市(省会)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数据。用这些城市的数据来近似代表整个省的情况,第一类省份包括河北、四川、贵州。
    • 第二类省份年鉴完全找不到相关数据,包括内蒙古、云南、西藏、甘肃等省。
  • 年鉴中的计价单位发生了改变,如一些省份在2015年前采用美元计价,此后采用人民币计价。为了具有可比性,笔者估算了汇率,将所有的数据统一调整为美元计价。汇率的估计方法为使用各年进出口总值的人民币数额和美元数额作比得到。笔者发现在保留两位小数的情况下,各省得到的数值差异很小,因此统一使用北京的比值作为各年汇率的平均水平。
  • 此外,本组数据作为一个面板,它是不平衡的,有些省份2007年、2018年、2019年的数据有缺失值,共同的部分集中在2008~2017年这个时间段,因此这一段时间的数据最具比较价值,其余年份的可比性相对较差。

目前已经搜集了27个省区市的进出口及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数据。2019年,这27个省区市的GDP总量达到全国的94.8%,进出口总值占全国98.7%(其中出口99.0%,进口98.3%)。由此可见,即便缺失了4个省份的数据,但并不会对总的估计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处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测算。运行的代码是:

clear
clc
cd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

north = importdata('north.mat');
south = importdata('south.mat');
l = 2019-2007+1; %一共有这么多年的数据
North = zeros(l,6);
South = zeros(l,6);
for i = 1:size(north,1)/l
    North = North + north(l*i-l+1:l*i,:);
end
for i = 1:size(south,1)/l
    South = South + south(l*i-l+1:l*i,:);
end

processing_n = sum(North(:,5:6),2); %北方加工贸易
processing_s = sum(South(:,5:6),2); %南方加工贸易
general_n = North(:,4); %北方一般贸易
general_s = South(:,4); %南方一般贸易
trade_n = North(:,1); %北方进出口总额
trade_s = South(:,1); %南方进出口总额
rate_p = [processing_n./trade_n,processing_s./trade_s];
rate_g = [general_n./trade_n,general_s./trade_s];
result = ["年份","北方加工贸易占比","南方加工贸易占比","北方一般贸易占比",...
    "南方一般贸易占比";(2019:-1:2007)',rate_p,rate_g];

测算结果如下:

年份 中国加工贸易占比 北方加工贸易占比 南方加工贸易占比 中国一般贸易占比 北方一般贸易占比 南方一般贸易占比 中国净出口占GDP比重 北方净出口占GDP比重 南方净出口占GDP比重
2007 43.95% 27.12% 48.40% 45.38% 55.93% 42.60% 7.52% -6.69% 13.56%
2008 39.03% 22.58% 43.90% 49.05% 60.94% 45.53% 11.63% -5.50% 24.88%
2009 41.07% 24.80% 45.84% 48.02% 58.70% 44.89% 7.25% -4.14% 15.21%
2010 38.09% 21.45% 43.63% 50.68% 62.57% 46.72% 5.74% -6.58% 14.34%
2011 36.00% 19.95% 41.40% 52.50% 65.13% 48.26% 4.61% -9.25% 14.29%
2012 34.88% 20.80% 39.50% 52.01% 63.98% 48.07% 4.57% -8.77% 13.80%
2013 31.82% 16.91% 36.91% 51.50% 60.19% 48.54% 4.40% -9.32% 13.77%
2014 31.72% 18.48% 35.99% 52.28% 56.88% 50.80% 5.56% -6.91% 13.88%
2015 35.89% 21.59% 39.91% 51.98% 54.11% 51.39% 5.96% -4.23% 12.50%
2016 28.90% 22.90% 30.61% 53.23% 55.58% 52.56% 6.08% -3.60% 11.90%
2017 28.63% 24.54% 29.87% 57.70% 61.56% 56.53% 5.35% -4.30% 11.08%
2018 28.27% 24.69% 29.35% 56.71% 60.05% 55.70% 4.47% -5.98% 9.85%
2019 26.23% 10.37% 29.26% 56.83% 66.35% 55.01% 6.33% -27.66% 12.18%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9年北方加工贸易占比是一个异常值,因此图中不画2019年的数据。

4.2 关于“北方多上游、南方多下游”的证明

方法一:南北方中国500强(或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在上下游中的比重——微观证据

为什么选择500强呢?因为实力最强的若干企业很大程度上能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等信息

不管是《财富》杂志,还是中国企联、企业家协会公布的数据,500强企业都是按照其营业收入进行排名的。这两类数据各有其优缺点:

  • 《财富》中文网的500强企业,既有世界500强,也有中国500强
  • 中国企联提供的数据只有营收一项,缺少利润、股东权益、资产、雇员数量等信息。

如果使用《财富》中文网中世界500强的数据,你会发现上榜的企业集中于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北京占据了一大片!),非常没有代表性。

《财富》中文网里中国500强的企业和企联提供的榜单存在较大出入,经比较以中国企联提供的榜单为准。数据来源企联官网——是否可对二类数据进行匹配?匹配工作难度较大,存在较多缺失值。

数据搜集完毕,暂定对比2011、2016、2021年这三年南北方上下游产业。参考李系等(2014)的做法,将工业部门分成上下游行业。

涉及行业上下游划分:参考李系等(2014)表A2的做法,并进行了调整,将中游进行拆分,通讯设备、金属制品(上下游指数大于3.7)等归入上游,“尽管上下游指数在不同年份会有小幅变化,不过上下游这种产业分类在不同年份却保持一致”。

李系,刘学文,王勇.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型[J].经济学报,2014,1(04):1-48.

图1 借鉴李系等(2014)的上下游划分

这样,将每一年的样本可分为四类:北方上游、北方下游、南方上游、南方下游。将四类样本的营收分为求和,进行对比,初步结果如下:(由于北京集中了许多大规模企业,且在北方经济增长整体滞后的情况下北京经济增速并未明显减缓,因而为了得到更为明显的结果,考虑对比是否排除北京的结果;对等地,剔除样本的时候也将上海排除在外)

图2 南北上下游测算初步结果

横向、纵向对比的结果,均能得出“北方多上游、南方多下游”的结论。

方法二:对比南北在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中的一些指标——宏观证据

上面微观方法的缺陷在于,根据企业总部所在地判断其南北,但由于规模较大,业务很可能不局限于单一地区,创造的GDP也不可能全部计于总部所在地。因而我们又寻求宏观证据。

可使用的数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8-2019两年的年鉴官方一开始未公布)

3-11~3-54,展示了“按地区分组的……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本质上是若干个资产负债表。

由于行业较多,在收集好原始数据后(选择几个重点的指标,如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额、)——选择哪些年份的数据呢?可以结合上面中国500强数据,选择对应年份。

4.3 南北创新能力差异的证据

4.3.1 创新产出

2020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专利有效状况——3-2分地区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

2020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专利授权状况——2-2分地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

2020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专利申请状况——1-3分地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

想法:

  • 授权/申请可以粗略看研发的效率,投入产出比
  • 有效是存量,能干嘛呢?
  • 由于时间序列比较完整,且跨度较大,可以考虑做一下曲线图

其他年份的《知识产权统计年报》链接: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一、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之间的区别:(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专利只能用来保护产品,并且该产品应当是经过产业方法制造的,有确定形状、构造且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而发明专利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型,范围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更广

二、专利有效和专利授权的区别

有效发明专利数,是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已经授权的专利的数量。

专利授权数,是指报告年度由专利行政部门对专利申请无异议或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作出授予专利权决定,发给专利证,并将有关事项予以登记和公告的专利数。

可以理解前者为存量,后者为增量。

4.3.2 创新投入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7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

这里的数据还有细分内容,比如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

4.4 南北工业企业实收资本

南北工业企业实收资本

5. 习总重要讲话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018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5%,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有的省份内部也有分化现象。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

……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要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功能定位合理管控人口规模。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第三,完善空间治理。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四,保障民生底线。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促进迁移人口落户要克服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保证迁得出、落得下。要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

第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除中央已有明确政策规定之外,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要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确保2020年省级基金统收统支的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我们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畅通区域经济循环。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我强调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以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解决好不平衡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018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5%,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有的省份内部也有分化现象。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
  •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 第三,完善空间治理。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举措:

  • 第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 第二,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
  • 第四,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 第五,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 第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完善财政体制,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要同常住人口建立挂钩机制,由常住地供给。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

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很好的基础条件,全面振兴不是把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硬扶持起来,而是要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要加强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善于扬长补短,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新增长点。要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要加大创新投入,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19]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20]

资本特征

碳达峰

金融风险

畅通国内大循环


6. 写作技巧

结构简洁清晰。他没有用很多的小标题,但是在刚开始就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图示,然后后续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总结句和观点句。因而显得非常紧凑。而且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控制结构”展开的,有时间线索和逻辑线索。在文章内容上,他的每一句引用下面都接着观点和例子,每一个观点给读者都是一个信号,是有理有据的。问题目标不大,但每一目都能用严谨的语言说清楚,这就让人能迅速理解他在说什么。他用的学术语言和实例的表达是恰当的,而非割裂开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 ↩︎

  2.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第1版。 ↩︎

  3. 参见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第2版。 ↩︎

  4. 根据前述哈维对建成环境的定义,“乡村建成环境”就是乡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建设乡村建成环境就是为乡村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创建一整套实体景观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5. 基于2018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利用局部闭模型估算。参见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国家数据网站,https://data.stats.gov.cn/ifnormal.htm?u=/files/html/quickSearch/trcc/trcc01.html&h=740。 ↩︎

  6. 根据国家公布的19个城市群规划区域,由县域统计数据估算。 ↩︎

  7. 参见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2期。 ↩︎

  8. 参见朱玲:《乡村废弃物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劳动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

  9. 参见《我国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运营》,《北京商报》2015年7月30日,第2版;《五年内建万座美丽乡村 启动综合管廊省级试点》,《新华日报》2016年2月3日,第1版。 ↩︎

  10. 参见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

  11. 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防科技工业》2016年第8期。 ↩︎

  12. 该表述借鉴了熊文明:《科技创新那些事儿: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四面突围》,《国企》2021年第5期。 ↩︎

  13. 参见黄舍予:《工信部召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专家研讨会》,《人民邮电报》2020年4月20日,第1版。 ↩︎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8页。 ↩︎

  15. 参见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第2版;威廉·拉让尼克、玛丽·奥苏丽文:《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治理理论及其经验依据》,黄一义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第295—304页。 ↩︎

  1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8页。 ↩︎

  17. 参见宋磊:《中国版模块化陷阱的起源、形态与企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

  18. 参见谢富胜、王松:《突破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主体、社会条件与主攻方向》,《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8期。 ↩︎

  19. 引自“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http://www.12371.cn/2019/12/15/ARTI1576408087131257.shtml。 ↩︎

  20. 引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https://news.12371.cn/2014/06/09/ARTI1402316490005160.shtml。 ↩︎